身为爸爸妈妈,大家总期望孩子是好的、出色的。假如自己家里孩子IQ高、聪明,那我想,无论是哪位爸爸妈妈,都会打心底里开心。
有时候,高IQ的孩子,他会有那样一点点“独一无二”,甚至会让爸爸妈妈感觉,带起来心累。
在婴幼儿教育的过程中,不乏如此的情形:
你一转身,孩子就在大白墙上,画上一些叫人看不明白的“火星文”;
当你转身接个电话,孩子就溜进厨房,将一袋面粉洒出一片白茫茫;
当你累了一天,闲下来想看会儿综艺,找不到遥控器,最后发现某个角落只剩遥控器残骸…...
有父母吐槽,“人类幼崽拆家,只须孩子够努力,早晚能家徒四壁。”
孩子太调皮,“鬼点子”太多,让父母筋疲力尽,但这并非一件坏事。
有人说,“越难带的孩子,越聪明!”
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:
“孩子难带不是一件坏事,反而是孩子聪明的体现。”
特别是孩子有这3种行为,父母应该开心,并加以引导,千万不要埋没了孩子的“天分”。
01
孩子好奇心强,爱问为何
在孩子小的时候,他们对什么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。
一个简单的玩具、一只蚂蚁,他也能盯着看很长时间。
他们天天在家翻箱倒柜,总想看看那些地方隐藏着新奇的物件。
孩子好奇心重,一直东摸摸西看看,父母却担忧孩子受伤。
但正是这种好奇心,才让孩子感觉到世界的奇妙。
有人说,“世上所有些创造和创造,都来源于强烈的好奇心。”
“创造大王”爱迪生,从小就是一个让老师非常头痛的孩子。
他对什么都感觉好奇,譬如他总会提问:
“为何一加一等于二?”
“为何鱼不会淹死?”
“为何凳子有四条腿?”
“为何鸡蛋会孵出小鸡?”
“为何会起风”…...
对于爱迪生而言,眼前的世界,就是一部十万个“为何”。
而老师却被他问得瞠目结舌,很恼怒。
在大家日常,有时也会被孩子问得不耐烦。
譬如大人看到圆圈,就是圆圈。
而在孩子的眼中,却可以是天上的月亮,想吃的棒棒糖,支撑汽车行走的汽车轮胎,又或者是一个充满奥秘的无底洞。
孩子会不停地对大家发问,不少父母要么敷衍,要么不耐烦。
孩子的好奇心,就如此被爸爸妈妈抹杀了。
缺少好奇心的孩子,将渐渐变得平庸。
而爱迪生的母亲之所以能养育天才,不能离开她智慧的引导。
她鼓励爱迪生发问,极力地去保护爱迪生的好奇心。
后来,爱迪生在自己有兴趣的范围,大展拳脚。
另外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·费曼,也是天生好奇。
他十一二岁,就在家成立了我们的实验室。
而爸爸妈妈对他的行为,十分支持。
爸爸妈妈为了帮助他了解“蚂蚁如何找到食物”,陪着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。
有了爸爸妈妈的支持,理查德·费曼才能依据我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范围,从而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就。
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:
“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,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。”
每一次的成功,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的。
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,也是由家庭环境滋养的。
为人爸爸妈妈,大家要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,由于好奇心是孩子最珍贵的财富。
第一,大家要尊重孩子的“十万个为何”。
对于孩子的提问,大家不只不可以敷衍,而是要维持浓厚的兴趣,与孩子一块探索。
第二,大家要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有趣的空间,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,激起孩子的好奇心。
千万不要因自己的常识局限,而困住了孩子的好奇心。
由于,那颗好奇心,会让孩子小小的脑袋中,装满大大的智慧。
02
孩子一直质疑大人的看法
在大家日常,可能孩子常和自己“唱反调”。
母亲说,要先喝汤再吃饭;
孩子会提出质疑,“吃完饭再喝汤,不是也非常不错吗?”
可能和他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他会说,“一定有比砸缸更好的方法。”
一个孩子,假如不断质疑大人的看法,对于不少权威型的父母来讲,这是没办法忍受的。
他们不允许孩子质疑我们的权威,甚至把我们的看法,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他们觉得孩子,提出质疑就是挑刺,或者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差。
其实,敢于质疑的孩子,才是真的聪明、勇敢的孩子。
子曰:“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”
孩子会质疑,才会有考虑,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。
曾有新闻报道,一位8岁男生,针对小学二年级课文《羿射9日》中的用词和逻辑,提出质疑。
篇章中前面提到“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”;
后面段落,立刻又提到“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”。
小孩子质疑:
“水都蒸干了,为什么用蹚?”
面对儿子的质疑,男生的母亲发了一个朋友圈,不久让人上传到互联网,引发热议。
可能,大家大部分父母遇见这种问题,或许会对孩子说:
“课文是经过精心编排的,不会有错。”
“上面写着什么就是什么,哪来的这么多问题?你还能质疑权威?”
但这位男生的母亲没舍弃,她多次联系人教社进行询问。
终于,他们等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的回话:
“这个孩子敢于质疑,可以边读边考虑,提出了非常不错的问题…...蹚字的确不适合,会对教程适合修改。”
敢于质疑的孩子,他们不会随便迷信权威,而是勇于突破和革新。
一个只知记忆、不善考虑、不敢质疑问题的孩子,不会有革新的能力,最后都将趋于平庸。
为人爸爸妈妈,大家要看重孩子提出的问题,鼓励孩子考虑,培养孩子多动脑的习惯。
这样,孩子勤于考虑、擅长动脑,他们学会常识的能力、成长的速度都会优于同龄人。
03
孩子总爱“搞破坏”
不少爸爸妈妈一直吐槽孩子,爱“搞破坏”:
“家的玩具,被孩子拆卸得七零八落;
买个遥控飞机,玩不了半天就被孩子给'肢解'了。
无聊时,他甚至会给家的电视机凿个洞,说看看能否钻进来…...”
遇见这种事情,不少爸爸妈妈都会抓狂加崩溃。
孩子表面上,拥有了“无敌破坏力”;
事实上,“搞破坏”是孩子在满足好奇心,探索世界。
其实,只须爸爸妈妈加以正确引导,孩子这种行为不是一件坏事。
麻省理工教授,过去用20年时间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学家、工程师们,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一同点:“动手能力强”。
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:
“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。”
孩子会动手,小脑瓜自然聪明。
曾在互联网上,有个小学生火了。
他叫张荣景,才12岁,因创造“防坠楼窗”,获第118届法国巴黎创造展金奖,也是中国代表团在这届创造展上获得的最高奖励。
这个创造,借用透明电梯的原理,当打开插销,窗户向上时,防护窗自动向下;
窗户向下时,防护窗自动向上。
无疑,这个创造肯定是在他无数次动手之后,萌生的创意。
湖南长沙有个女生,创造了“具备除湿和消毒功能的便携式外带消毒箱”。
这个创造,在第六届澳门国际革新创造展上,斩获金奖。
这个“宝箱”是在一家人自驾游时,女生萌生想法,最后创造创造的。
由于在旅途中,弟弟妹妹的奶瓶和餐具清洗后,没办法消毒。
这个创造,只须将碗筷放入“箱”中,就可用蓝牙或手机互联网,进行自动除湿和消毒。
父亲介绍,女生从小动手能力强,“爱搞破坏”,家的东西常常要历程被拆开、重组的惨痛历程。
孩子从小爱“搞破坏”,重要看爸爸妈妈怎么样引导。
对于孩子的“破坏行为”,大家要教会孩子排除危险性的东西。
譬如告诉孩子什么东西能拆,什么不可以玩。
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候,大家要鼓励并帮助孩子,把东西安装好。
在日常,大家要鼓励孩子做个小维修工。
这样,不但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,增强他动脑动手的能力,更能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。
同时,大家更要告诉孩子,自己“闯下的祸”,必须要掌握“善后”,自己整理“搞破坏”的现场。
孩子在大胆的探索中,会启发出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孩子难管教,不少爸爸妈妈都历程过,但却不需要过分担忧。
难管教的孩子,总是思维更活跃,更擅长动手,具备革新能力,爸爸妈妈应该为此感到开心。
假如你的孩子,拥有以上的三个表现,父母应该好好考虑,怎么样去正面引导。
只有如此,大家才能让孩子的“优势”,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!